盛夏时节,热浪袭人。豫南腹地某综合训练场,第83集团军某旅一场合成营山地攻防体系对抗演练骤然打响。其中,担任红军的是该旅“一江山主攻营”,而扮演蓝军的官兵是“沙家浜营”。
演练刚开始,红军侦察小组趁着夜色迅速潜入蓝军防御前沿,在密林里潜伏。而蓝军也是戒备森严,巡逻哨、固定哨、潜伏哨遍布各处,稍有风吹草动,就会立即实施集火打击。
(资料图片)
红军侦察小组简要确定方位后,立即进行后撤,在后方安全地域将侦察无人机取出,根据蓝方前沿的概略距离和方位,采取“高飞远绕”再低空突袭的方式进行空中侦察。
“我营是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陆军主攻部队,数十年战火硝烟中,先后涌现出‘观杰中队’‘尖刀五连’‘突破昭阳江连’等荣誉单位,一代代官兵传承红色基因,形成了‘勇挑重担、敢于牺牲、合力制胜’的营魂。今天的这场战斗,我们要在火力上、血性上、精神上都压过对手,为我营的战旗增光添彩。”红军预备展开地域,教导员严加富展开了激动人心的临战动员。
伴随一声令下,战车驶入密林深处,步兵分队立即下车战斗,掩护装甲车辆,向目标区域搜索前行。突然,红军部队迎面遭到蓝军突袭,瞬间造成“大量人员伤亡”。
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,红军指挥员迅速研判形势、沉着应战,一系列指令有条不紊下发,指挥车队迅速疏散隐蔽,并立即转换成预备机动路线,最终有惊无险,按时抵达目标地域。
“东南方向,方位×××,距离×××……”经过多番侦察后,红军前沿侦察分队结合侦获的目标信息,迅速分析研判蓝军阵地位置、性质等情况,融合生成侦察结果,快速传回“敌情”。
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蓝军前沿阵地迎来了密集的火力打击,前沿混合雷场被大面积清除,红军步兵小组随即依托有利地形开始对各通路口展开强攻破障,装甲工程车辆迅速清理“敌”残余障碍。
在人工与机械的密切配合下,蓝军前沿阵地瞬间被撕开了一道口子,红军向纵深发起了迅猛冲击。
冲击路线上,红军步兵火力引导小组的表现最为亮眼。经过前期兵种互训的大量磨合,装甲兵步兵分队与后方火力分队已经融为一体,一个敢冲、一个敢打,进攻到哪里,炮火覆盖就到哪里,火力引导员始终分布在进攻阵型最前沿,精准定位蓝军动态目标,实时给后方炮火打击提供最精准的坐标。
战斗最为激烈的3号高地上,经过多次反复争夺,蓝军“伤员”不断增多,官兵士气有些低迷。就在此时,蓝军“政纪模范连”指导员苟荣欣引用“一级战斗英雄”余新发的事迹展开战场鼓动:“抗美援朝战争中,我连排长余新发强忍身患痢疾的痛苦,即便遍体鳞伤依然坚守战位,一夫当关万夫莫开,使用一挺重机枪连续歼灭敌人228人……我们要用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,将‘人在阵地在’的命令坚决执行到底。”
烈日当空,演练进入白热化阶段。红蓝双方都是荣誉单位,谁也不服谁,战斗越来越激烈。蓝军利用地形起伏、植被茂盛的环境优势,采取分散隐蔽、层层设阻的方式,不断阻滞红军进攻。而红军则利用火力、兵力的优势,兵分多路,从蓝军防守薄弱环节入手,精准出击。
快抵近蓝军阵地时,红军一鼓作气发起冲击。不料蓝军依托有利地形部署密集火力网顽强抗击,红军多次进攻接连受挫。整场演练,红蓝双军紧盯对手短板弱项频出狠招,战场攻防呈现“拉锯”态势。
夜幕渐浓,红蓝双方转入夜间作战。暗夜密林,炮声骤响,数枚照明弹将蓝军阵地照亮。红军瞅准时机,展开集火射击,蓝军则隐蔽于坚固防御工事,伺机组织反击。高地上硝烟弥漫,一次次交手既是火力的比拼,更是意志的搏斗,短时间内,高地易手数次。
最终,蓝军虽战损较大,但始终靠着顽强的战斗作风据守高地,而红军也不再纠缠,保持火力拦阻的同时,相继攻破周边蓝军全部阵地,贯通蓝军防御纵深。经导演组判定,红军开辟通路的作战意图已经实现,激烈的红蓝对抗演练最终落下了帷幕。
“未来战场瞬息万变,对抗越是激烈,暴露出的问题就越多,磨砺部队的作用就越大,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、使命感、责任感,练就过硬战斗本领。”硝烟未散,官兵齐聚“中军帐”,复盘随即展开。旅党委成员与营连官兵们针对对抗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,研究制定对策措施,一同破解战场难题。经过多番激烈讨论、深入剖析检思不足,30余个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难题迎刃而解。
此次演练,重点突出合成营战场上自主对抗,在真打实抗中练协同、强指挥,极大发挥了营连的自主指挥决策作用,实现了火力资源高效整合,全面检验了合成营山地攻防的综合作战能力,完成从“演训场”到“实战场”的跨越。
下一步,他们还将扎实开展实战化训练,紧盯战场特点设置复杂特情,紧盯未来作战方向钻研战法,不断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、根本的标准。
胡天猛 谭超波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:中国青年报
关键词: